刘家良:中国顶尖的武术指导,因“黄飞鸿”和徐克、成龙闹过不愉快
成名后的刘家良被“邵氏”招至麾下,不久,他成为张彻导演的御用武指,从此进入了事业的黄金期。“张家班”最著名武侠片、功夫片,大都有他的贡献在内。
刘家良没有上过学,学识都是从片场上得来。随着积累的日益增多,他开始有意进军导演领域。1975年,他因与张彻不睦,离开“张家班”。“邵氏”公司为了留住人才,同意他转做导演。他抓住机会,出手不凡,以《神打》一片一炮打响,从而成为香港电影史上由武术指导成功转型导演的第一人。
在以后的近三十年时间里,刘家班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属于全盛时期,先后栽培了刘家辉、刘家荣、汪禹、小侯、惠英红等功夫片演员。
刘家良陆续执导了数十部功夫片,几乎部部精彩,有《少林三十六房》、《中华丈夫》、《长辈》、《十八般武艺》......
其中以《少林寺三十六房》最为著名,这部电影上映后成为当年香港影坛的十大卖座片,同时也把少林寺功夫片推向巅峰,弟弟刘家辉也在踏入电影圈五年后一举成名,成为香港最红的动作明星。
可以看出,刘家良的电影风格特色是“硬桥硬马”,镜头通常会统摄武打演员的全身,使观众能够欣赏到功夫的每招每式。他一般会让演员在单个镜头内较量10个甚至15个回合,而演员在取景框内的移动是一个场景最大的活力来源。
他设计的招式是一身正气,你来我往的拆招将功夫很大程度上展现出来,功架十足、挥洒漂亮,一贯主张硬桥硬马真实功夫、拳拳到头的武打路线。一度与成龙、洪金宝的动作喜剧分庭抗礼,平分天下。
徐克评价刘家良:为电影界打开一条刚强有力的武术风格。
经典动作:《少林搭棚大师》中的“竹棚闯关”
在这一段刘家辉与三德和尚的打斗中,刘家良“硬桥硬马”的动作设计风格很明显,基本就是一板一眼的见招拆招。为了增强真实感,双方在肢体碰触的时候都会有一个小小的停顿,就是为了让观众看得更清楚。这一动作段落没有太多花哨的设计,唯一花哨的设计就是运用了一些沙袋、竹子、木锥来作为动作的辅助手段。
后来,当别人都去追赶新潮流时,他仍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孜孜以求,力图将功夫片这一香港特有的片种精益求精。他用镜头语言演绎武术的一招一式、运气行功、发力用法,可谓臻于化境。如今,说起用电影表现传统真功夫的最高水准,仍非刘家良莫属。
刘家良在求新求变之余,对传统相当敬重,所以后来和徐克在《黄飞鸿》、和成龙在《醉拳2》闹出不愉快,作为黄飞鸿曾徒孙,他有自己的坚守,他认为黄飞鸿不应该飞来飞去。许多人可能不认同这份坚守。
除了宣传洪拳等传统武术,刘家良还大力弘扬其蕴含的武德文化理念。
比如1981年的电影《武馆》,他就为我们普及了一些舞狮知识,不能嗅屁股、眨眼、起单脚等,然后接着就是一场舞狮采青,刘家良用极为复杂又华丽的场景布局和设计来展现舞狮采青的过程,精彩的叠罗汉行云流水,就如好莱坞歌舞片般奢华。
在他作品中,几乎每一部都涉及于此,什么“立德修身”、“尊师重道”、“民族尊严”、“止戈为武”、“少怨恨多宽恕”等等,都通过人物的言语或身体力行表达出来。
到了九十年代,随着邵氏电影停产,加上新派武侠片的崛起和成家班等更具观赏性的武术风格的出现,刘家班注重拳拳到肉的实战风格被冷落。
在2010年金像奖颁奖典礼上,年过古稀的刘家良健步走上领奖台,迎取他的终身成就奖。
千帆过尽,人海沉浮,回首一生的刘家良在台上铿锵有力的说出一句话:
“我父亲是刘湛,洪拳的!他师傅是林世荣,林世荣的师父,是黄飞鸿!”
2013年6月25日,刘家良因病逝世。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