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杯举办地_世界杯预选赛巴西 - emsxbc.com

导演张棚珲:每个人都在家和远方中磨砺成长

原创 梅姗姗 风味星球

张棚珲导演微信名叫“毛爸”;

接受我们采访的时候,临时改时间也是因为“一会儿得接儿子放学”;

然而在拍摄现场,

不听老六劝,冒潜在生命危险跑回岸拍摄的是他;

上崖下海,因好奇跟渔民聊到忘记时间的是他。

“做人物纪录片导演这么多年,我是真的非常喜欢人”,他说。

在工作状态,张导可以在任何地方跟不同的人迅速熟络起来

家 vs 工作。爸爸 vs 导演。生活 vs 热爱。

人生最难做的两个抉择。

片中借老六的口,张导说“不能玩命,家才是避风港”。那么人到中年,心如同少年的他,又如何理解家庭和事业?

这玩意儿…真的平衡得了么?

张棚珲导演的专访,聊到了很多有趣的幕后故事

“在挖掘人物上,我应该是有天赋的。”

张导第一次见到老六的时候,(戳)。

那天是干潮,老六没法捞蚶子,跟一群人凑着打麻将。老六没打,横卧在炕上,不修边幅的样子。“他轮廓长得特别好,说话不紧不慢的,一看就是见过很多世面,他对我们说的内容一点不惊讶,甚至有点牛哄哄的感觉”,这是老六给张导留下的第一印象。

“我就直觉的感觉到,他很那种我们很久没看到的,比较阳刚豪气的侠客”。

第一次看到老六的时候。周一推送了老六的故事,点击图片可以跳转。

聊天以后,果然不一样。

老六喜欢武侠小说,可以讲明白喜欢哪个人物,为什么喜欢。“他喜欢乔峰,自己心里也有种侠客情结。除了乔峰之外,他还喜欢苏东坡,能随口来几句宋词”,再问理想,“我最开始就想当一个农民书法家,并且顺手就掏出自己练字的本子”。

张导意识到,赶海人的生活放在他的身上,可能会有一个不一样的结合和体现。

人物故事,一个纪录片的灵魂,也最考验导演的能力。张棚珲做人物纪录片快20年,能让他如此保持热情,越做越快乐,也是因为喜欢人。他觉得自己对人有一种直觉,就像看到老六的几分钟,就看见了“侠情”。

当然,看见是一回事,能不能让主人公配合就是另一回事了。此时张导性格里擅长“人”的另一面就出现了:只要看对眼,就特别性情,特别能聊。

张导跟老六夫妇喝酒聊天

“老六什么时候状态最好?喝过酒以后状态最好。真正干活的时候,他是顾不上我们的,完全不说话。这也是我发现赶海人跟其他职业人不一样的地方。海边的人,靠海吃海,看天吃饭,时间非常重要。尤其是赶海,潮汐时间有限,他能捕捞的就是固定那么一段时间,没功夫跟你瞎聊。”

“你说那我能怎么办,就跟老六软磨硬泡嘛,跟他喝酒啊。我跟团队说,工伤就工伤吧,然后就开喝,喝酒聊天,聊到大家都嗨了!他说他的故事,我也说我的故事,一来二去,信任来了,借着酒劲他就答应了,然后酒醒了就后悔了哈哈哈哈哈。不过好在侠情义气在,答应的事情坚决不反悔。”

生活中的老六

“还有捞海蜇的夫妇,片中不是有一段老公说在外面是夫妻,在晚上是兄弟。其实也是一个瞬间灵感,就觉得外面不是传言山东男人都比较大男子么,这对夫妻明显就不是。虽然他俩口头上不表达,行为举止里倒是随时在撒狗粮。我就问了那么一嘴,很多金句就出现了。”

提到这些调研采访人物时,开头的拘谨荡然无存。张导滔滔不绝,眼睛里闪着光,任何人此刻看他一眼,都知道这人的快乐是发自心底的。对于他而言,做几十年纪录片导演,背后最大的驱动力就是有机会接触各种人,了解他们的故事,记录他们的生活。

什么危险不危险,完全不属于考虑范围,他全部心思都在尽可能把自己聊到的,看到的,感悟到的,用镜头捕捉下来。

“他们真的是骨子里,血液里就是和大海融合在一起的。”

就拿这趟来说,超过半年的调研采访,零距离接触以赶海为生的人,让张导对海洋和海边人的生活有了完全不一样的体会。

捕捞海蜇的青岛黄山村,房屋很漂亮,有的几十年,有的上百年。“黄山村的这对夫妇说,他们父辈是赶海捕海蜇的,爷爷是赶海捕海蜇的,他们家族大概100多年都是做海蜇的。村子里面的每一片瓦,每一块砖,每一块石头,都是村里人世代捕海蜇换回来的。他们的一切都建立在海蜇上。”

黄山村的房屋很漂亮

然而他们的孩子很可能就不会再做这个了。

纵观这次走访的所有赶海地,几乎都是这个现象:赶海人没有低于50岁的,并且都会认真的说,这个职业到这一代大概就结束了。

“最开始做选题的时候,也会看很多赶海视频。虽然直觉知道这些视频跟真正赶海人的生活不同,但没想到差别如此大。真正以赶海为的人,靠天吃饭,老天不馈赠,自己就没有钱,没有生活基础。

我也问过他们对赶海视频的看法,他们的态度就是:这东西与我无关,我的生活不是这个样子的。我不会做视频,也没兴趣。我要生存,我有家要养。”

“我就有种正在记录海洋渔猎文明背影的感觉。很多我们习以为常的生活劳作场景,真的会逐渐从记忆中消失掉。这是最后一代人了。”

凌晨3点,可能是最后一代的赶海人已经出发。

年轻时候我也想仗剑走天涯四海为家,但一转眼就40岁了。

当然这些都是张导的个人感悟,没出现在正片里。正片里出现的,只是很多借着老六说出来的人生感悟。

“我为什么跟老六谈得来?因为我们有很多相同的地方。

我年轻的时候跟他一样看各种武侠小说,金庸古龙都看,大学也念中文系,陆游苏东坡我也都喜欢。虽然没有老六那么爱喝酒,但我一直觉得喝酒的感觉很吸引我,所谓诗酒年华书生意气。

老六感慨的、无奈的、喜欢的,我都懂。

我觉得作为一个男人,那些小时候培养下来的侠情义气其实不会随着年龄的增加而消失,它们一直都在。只不过一转眼,我突然就40岁了,我成了这次导演组年纪最大的,还老来得子。无论再想仗剑走天涯,都敌不过家此刻开始对你产生的召唤。”

张导(毛爸)和儿子

这种召唤感在这次的拍摄过程中尤其强烈。“剪片子肯定得在北京,但一旦剪完就几乎马不停蹄的回家了。” 这速度,与其说是拼命努力平衡工作和家庭,不如说如今的他,更明白什么年纪就应该做什么事。

没有人年轻的时候不想着远方。因为年轻,我们总想要去那些未曾达到,想要达到的地方,我们太好奇这个世界了,我们专注远方,于是忽略了很多身边的,习以为常的事情。

但经历是会随着远方的逐渐到达而增长的。

看见的事情越多,经历的人来人往越多,慢慢又会发现,那些几乎消失在身边的叮咛,安慰和关心,才是安全感最大的来源 —— 它们的存在让我们觉得踏实和舒服。

正在爬树的毛爸

“这可能是我现在这个年龄更切身感受的吧”,张导说。

所以工作和热爱可以平衡么?张导并没有回答这个问题。他只是觉得,该远方的年纪就去远方,该回家的年纪就回家。听见自己的心,或许答案已经在里面了。

作者:梅姗姗

排版:风味君

头图:《风味人间3·大海小鲜》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如有疑问请联系

communications@labsdoc.com

原标题:《导演张棚珲:每个人都在家和远方中磨砺成长》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