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元代瓷器为何底足不上釉
元青花鬼谷子下山图纹大罐
有人认为是因为蒙古人习惯于把器物放在地上,器底是否上釉无所谓。
这显然不符合实际。
因为那些精致的瓷器并不是普通老百姓能享用的,只有王公贵族,达官富商们才有可能使用。
他们并不席地而坐,而是坐在精美的地毯上的。
有人认为是因为元瓷通常又大又重,足底上釉很不方便,在可上可不上时就不上了。
我认为后一种说法比较贴切。
元 青花八卦纹筒形香炉,高9.5cm,口径15.3cm,底径12.5cm
元青花云龙纹荷叶盖罐,高安博物馆藏
因为足底上釉要增加几道工序,稍不留神会损坏画面。
在元代统治阶级并不刻意要求时,窑主们乐得省些力气而不上釉了。
在这种情况下,足底也不必追求光洁,可以一刀旋削完事。
而且,元代景德镇瓷窑的窑主与窑工不乏从北方磁州窑南下的。
磁州窑就习惯于底部不上釉。
元代瓷盘的足底虽然也不上釉,但修削得十分干净、平整。
即使有螺旋状切削痕和放射状跳刀痕存在,其印痕也很浅。
而瓶、罐类则不然,大多修削潦草,有的竟连修削时在已经修削过的底面上溅粘的瓷土也不掸扫干净。
主要原因在于垫烧面的不同。
瓶、罐类是足圈端垫烧的,
而瓷盘除了特别受到重视而修削细致这一点外,它是足圈端与盘底同时垫烧的。
这也是瓷盘底部绝对不会出现釉斑的原因。
元蓝釉白龙纹盘
元青花麟凤纹盘,高7.9厘米,口径46.1厘米,足径26.1厘米
《收藏家大掌柜》
元瓷底部常见火石红斑、芝麻斑点、螺旋状切削痕和放射状跳刀痕;
除了瓷盘,多见釉斑。
在元瓷上,这些色斑出现的几率很高。
有的瓷器不仅有一种色斑,可以有两种甚至三种色斑共同存在。
相对而言,黑色芝麻点出现率较高,褐色芝麻点出现率较低。
火石红斑出现的原因一般认为与胎泥中含的氧化铁有关。
但它不一定是唯一的因素。
有的火石红斑可能是护胎汁或垫饼形成的,有的甚至是出土地层里的沁痕。
出现芝麻点的原因尚不清楚,有可能是薪火的某种污染。
元代青花龙纹荷叶盖罐底部,1985年5月句容市城东房家壩窖藏出土
元青花龙纹梅瓶,高39.8厘米、口径6厘米,江苏省句容市博物馆藏
元青花的螺旋状切削痕和放射状跳刀痕
这些痕迹是瓷工在修胎底时留下的。
从图可以看出,瓷工削底是从外缘向底心推进的,止于底心,一刀完成。
由于转台转速较慢,吃刀量大,转动不够平稳,
因此造成特别明显的螺旋状切削痕迹和深浅不一的切痕轨道。
放射状跳刀痕是由于转台或削底刀的上下跳动造成的,它常常呈筋状凸起。
从图可以看出,当时的制瓷设备比较粗陋,但瓷工技术熟练,修底追求效率而不讲究细致。
虽然在别朝瓷器的底部,可见切削痕迹的也有,但如元瓷这样明显几乎是绝无仅有。
有的底部修削痕迹呈现出十分美丽的图案。
从图可以看到,螺旋花纹的初始部分粘结着后续部分切削时溅附上的瓷土,而下图可以看到修削时器底表面出现的破碎斑痕,即所谓失泥现象。
各类元代瓷器的底胎部分,大家各自领悟!
元瓷底部的干裂现象
人们常常可以在元瓷底部发现有一些细长裂口。
出现这种裂口的原因可归结于修胎时瓷胎尚未足够干燥。
对尚未足够干燥的瓷胎修底后,胎泥还会继续干燥并收缩,导致底面开裂。
按照力学原理,圆形底部,由于收缩力是中心对称的,这种开裂必然是以底心为中心,呈现放射状花纹。
对方形底部,板状材料的薄弱处在45度方向,裂纹也会按这个方向发展。
是圆形底部,它出现放射状干裂花纹,底部表面的失泥现象。
这里的失泥是指大小不一的片状瓷泥从底面脱落,出现不规则的浅坑斑。
这种失泥是在瓷工切削底部时产生的。
原因有三:一是瓷泥捣练不够成熟,一是瓷胎干度不够,一是修削刀不够锋利。
前二者会降低瓷泥粘结力,在切削底部时,
由于切削力的挤压和撕裂作用,容易导致结合不好的表层瓷泥脱落。
后者加剧了撕裂作用。
元瓷底部常常粘附有杂物,而且粘附得十分牢固,难以擦洗干净。
是元瓷是在柴窑中烧制的佐证。
是炉灰与底部釉斑粘附在一起;
是炉灰与底部的护胎汁粘附在一起;
是粘附了护胎汁里的沙粒;
还有就是窑工给底部施护胎汁前,未把修底时粘附在上面的泥屑掸扫干净,而护胎汁也很脏,马马虎虎一抹,结果弄得一塌糊涂。
有的元瓷底部附有泥沙或矿物质,它们是长时间浸泡在泥水中,
在水逐渐干枯时,水中所含物质在底部慢慢沉积的结果。
水慢慢干枯时,水中所含矿物质在器物上的沉积为起苍。
附图a里的旋涡状印痕是瓷器底部的削底痕。
元瓷底部常常有釉斑,这种现象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
在明初还可以见到底部的釉斑现象,以后就几乎见不到了。
这种釉斑显然不是偶然沾染上去的,也不像釉工不经意涂抹的,到像是釉工为自己绘画上釉的瓷器随手做的标记。
各类元代瓷器的底胎部分,大家各自领悟!
瓷器底部的裸露状态在明瓷上还时不时的出现,
因为这样处理简单,省时、省工、省料。
即使到清顺治时,还有底部不上釉的瓷器。
上述底部干裂、失泥、附杂、釉斑现象在元瓷大瓷盘上是很少出现的。
这进一步表明,元瓷大瓷盘的制造是特别经心的。
《收藏家大联门》
瓷器鉴定学习—底足鉴定
各个时代、各个窑口的瓷器都带有它们自身不同的DNA,
这些不同点在器物的露胎处——底足往往有许多表现。
晋:越窑 底部垫烧痕
唐:越窑 底部垫烧痕
唐:洪州窑 底部刮痕
唐:五代 邢窑 玉璧底
宋:湖田窑 底部垫烧痕
元:底部乳丁
元:挖底旋
元:乳钉
元:平挖足
明:粘沙
明:糊米底
明:跳刀痕
清康熙:棕眼
(文章源自网络 版权属原作者)
温馨说明:我们敬重和感谢原创作者,凡未具作者姓名的文章,均因无法查获作者所致,敬请原作者谅解!如有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或同行告知,我们将及时纠正删除。同类微信公众号转载本刊发布文章,敬请注明出处。谢谢合作!
●本刊客服微信:sscd234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