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杯举办地_世界杯预选赛巴西 - emsxbc.com

深圳到底是一座什么样的城市?

深圳还有十多个文艺家协会和超过二十个专业艺术团体,以及至少三千多人的文艺工作者队伍,拥有大剧院艺术节、国际水墨画双年展、国际双年钢琴比赛和中外艺术精品演出季等文化节庆品牌,常年艺术演出三百场以上。深圳钢琴教育水平在全国居于前列,并有多位国际一流的钢琴人才。

图片来源:http://www.zgcpx.cn/c/216121.html

在深圳的旅游资源中,以创意文化为主题的景点占了很大比例,如深圳文化创意园、华侨城创意文化园、中国民俗文化村、观澜版画村等等。深圳是全球第六个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的“设计之都”,也是中国最早为海外加工动画的城市。实际上,文化产业在深圳正在成为更加有活力和未来的“第四大支柱产业”。

图片来源:http://www.zgcpx.cn/c/509583.html

也许,这些数据并不能完全说明深圳多有文化。但是,根据2019年底的评选,深圳位列该年度中国城市创意指数榜的第三名和年度中国城市品牌前十强,一座有品牌、重创意的城市怎么着都不该被说成是“文化沙漠”吧?那么问题出在哪儿呢?其实,在被嘲笑没文化的路上,深圳并不孤单。让我们先从跟深圳一河之隔的那座城市说起。

图片来源:http://www.zgcpx.cn/c/0720879.html

曾经何时,在港岛经济腾飞的那段时间,也被说没文化,吐槽的既有内地人,也有西方人。西方人的理由大致是这座世界金融中心过于商业化,而缺少了些许悠闲和浪漫;内地人的印象则是这个弹丸之地的文化除了粤语歌和武打片外,好像就没别的了。就连红遍华人圈的武侠小说也一直被内地的严肃文学圈所轻视。

图片来源:http://www.zgcpx.cn/c/0730975.html

我们再来看另一个常被说“没文化”的例子--大洋彼岸的美国,说美国没文化的主要是美国人眼中的“老欧洲”,比如德国人觉得动不动就发动战争的美国人莽撞,法国人觉得天天吃汉堡包的美国人不知美食文化为何物,英国人则觉得财大气粗的美国人像暴发户,等等。当然,美国人对此是不屑一顾的:你们就是嫉妒我!我只要我觉得,你觉得如何对我来说重要吗?

图片来源:http://www.zgcpx.cn/c/0814451.html

当我们说一个人有文化时,往往和学问、见识、内涵、修养等符号挂钩。而当我们说一座城市有文化时,往往会先去看这座城市的历史,比如建城多少年,出过什么历史名人,遗留下多少文物古迹等等。在一定程度上,说一座城市没文化,大抵是说这座城市的历史不够悠久,最多,再加上缺少底蕴。那么,深圳的历史到底悠不悠久呢?

图片来源:http://www.zgcpx.cn/c/1111039.html

众所周知的深圳建市于1979年,但深圳作为一个地名,则最早见史籍于明永乐八年的1410年。再往前推,明洪武二十七年的1394年,在今天深圳境内的大鹏半岛设立了大鹏守御千户所,现在的大鹏所城内仍有将军第等历史遗存。如果说大鹏所城只是座守边堡垒的话,那么南山区南头天桥北的南头古城,则是深圳特区成立前的宝安县政府所在地,从东晋咸和六年设置东官郡起,也有近1700年的历史了。这个历史够不够悠久?

图片来源:http://www.zgcpx.cn/c/0516473.html

不过这些历史哪怕在深圳本地都不为大众认知,除了这座城市在成立的早期忙于经济而疏于历史文化发掘和教育外,最大原因还是跟这座城市的居民构成有关。截至2021年末,深圳的常住人口为1769万人,而户籍人口仅556万人,不到常住人口的三分之一,而非户籍人口超过了三分之二。2002年,深圳就已拥有55个少数民族,是继北京之后全国第二座汇聚齐56个民族的大城市。

图片来源:http://www.zgcpx.cn/c/4239707.html

不管怎样,在深圳的常住人口中,户籍人口只占三分之一,而这三分之一的户籍人口中,出生时就在深圳的有多少?按照深圳四十年的建市史,笼统估计按一半计算,也仅250万人左右。而如果从爷爷辈(老北京都会这么算)就在深圳的,大概也只有那些因拆迁而富裕起来的土生深圳人了吧。

图片来源:http://www.zgcpx.cn/c/1334847.html

一座超过一千三百万常住人口的城市(加上流动人口,可能已经两千万了),绝大部分都是四十年间进入的外来人口。而这座城市在成立之初几乎一片空白,要想有历史感带来的“有文化”,似乎有些太苛求。不过,没有历史感,不等于没有认同感。有意思的是,深圳人对深圳这座城市的认同感就来自于这座城市的“年轻”底色。

深圳地处广府文化腹地的珠三角,但粤语在深圳基本没有用武之地,因为大家都用普通话。然而这座城市却集齐了五十六个民族,并接纳了三十四个省市自治区的外来人口,并用一句“来了就是深圳人”把他们变成了深圳市民。也许因为年轻,才好在一张白纸上作画;也许因为年轻,才可以没有窠臼地创新;也许因为年轻,深圳才不必面对过去而一心只向未来。

也许,创造了“深圳速度”的这座城市的文化底蕴还需要精雕细琢和岁月沉淀,但刚过不惑之年的它正迎来自己的第二个春天,朝气、现代、包容、鲜活依然是它的文化代名词。让我们祝福它吧,并希望中国有更多这种“没有文化”的城市。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