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杯举办地_世界杯预选赛巴西 - emsxbc.com

【经纬】曾经为高官看病的医生,为何转折华语音乐?

1982年,那个叫罗大佑的年轻人,还是医院放射科的医生。有一天,他收到了台北市“议员”送来的一袋袋体检病历,其中,“有一个人叫谢长廷,有一个人叫陈水扁”。

就在那一年,他出版了自己的第一张专辑《之乎者也》。在专辑文案中他写道:“这一趟音乐的路,走得好辛苦。在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严肃与通俗间,我几乎是一路跌跌撞撞摸索过来的。”

走得辛苦的另一个原因,他没有写出来,只是在心里挣扎:那时他还没下定决心选择做医生还是做音乐。

父亲是医生,母亲是护士,姐姐是药剂师,哥哥是牛津大学的心脏医学博士,一家人都以医学为中心。从在医学院读书时组建“洛克斯”乐团,到写第一首歌,到出第一张唱片,一直到拿了医师牌照,医生还是音乐人,这个选择困扰了他10年之久。

早在他还是实习医生时,《之乎者也》的录制就已经开始了。起先没有人愿意冒险出版这种与市场主流相差极大的音乐。几年后,成立不久的滚石唱片决定推出这张专辑。不料,这个瘦削冷峻的青年一夜之间成为年轻人心目中的叛逆偶像。台湾乐评人马世芳这般描述当时的情景:“媒体也掀起罗大佑是洪水猛兽还是时代良心的论战,在毫无心理准备的前提下,他发现自己已经置身暴风眼的中央,被戴上了‘青年时代的先知兼代言人’这顶大帽子了。”

于是,他一边当医生,一边连续出版了《之乎者也》、《未来的主人翁》、《家》这3张专辑。“回头看这几张作品掀起的社会效应,其规模之大、延续之久,整个台湾流行音乐史上除了罗大佑,似乎还没有任何人制造过。”马世芳如是评价。

但对当时在医生和歌手两种角色间游移不定的罗大佑来说,这却是痛苦的煎熬,“两边走的时候,一度觉得自己对两方面都失去信心。”

1987年,他终于下定决心,给父母写了一封信,“感谢他们对我作为一个医生的栽培”,但是,他选择不做医生,专心做音乐,“那么多医生里,不需要多一个罗大佑;但在音乐上,还有很多发展空间”。

这个决定,让罗大佑开创了新格局。不久他在香港组建自己的录音制作公司“音乐工厂”,从事音乐的开发及电影配乐工作。他将对东方曲调的探索,对一个民族的宿命所进行的精确剖析,对黄色人种的浓烈情感和故乡情怀,以音乐铺陈开来。

随后的几年里,他出版了《皇后大道东》、《原乡》、《首都》。有人说,这是“罗大佑的中国三部曲”,他对香港前途的追问、对台湾根源的探索,对内地变动的思考,跃然于歌中。“一个铺陈民族命运的史诗企图,在三张原本各处一隅的专辑之间巍然耸立起来”。

另一个华语乐坛大佬级人物李宗盛谈到罗大佑时说:“我觉得从罗大佑之后,就没有看到有人再做同样的事。”而在罗大佑之前,同样没有人做过那样的事。“华语音乐的教父”,这个称呼很大程度上也源自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