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杯举办地_世界杯预选赛巴西 - emsxbc.com

佛教中所说的几种空观

(《续传灯录》卷五。《大正藏》51册,第0498页上。)

当时的苏东坡,未能证悟“空有不二”之境,未能证悟“色空不异”之境。苏东坡认为,空就是空,有就是有,而不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所以,他输却了玉带。

(二)断灭空。有人认为,佛教里所说的“空”,就是舍弃一切,放弃所有,闭目塞听,把世间财色名利,视为洪水猛兽。这一类的人,用功入定,住于寂灭,回避现实,不符合佛教的大智慧。

在大乘佛教看来,弃有着空的定,是一种死定,不是活泼灵动的大智慧。大家都知道,梁武帝是一位信佛的皇帝,然而,他有佛教情节,却无真知灼见。

有一天,梁武帝与志公禅师游山,在山上见到一位老修行,坐在那里,纹丝不动,好象是入定好好长时间了。梁武帝甚为惊奇,心想:我身边的这位国师——志公禅师,成天与我嘻嘻哈哈,哪里有个入定的样子,我得让志公禅师与这位老修行比试一下,看看谁的定力高。遂令众宫女,裸体与二位禅者沐浴。最初,老修行尚且还能视听自如,接着便是闭目不看,再往后,闭目不看也受不了。最后,不得不推开众宫女,逃走去矣。再看志公禅师,言笑自若,根本无事。若不是证悟大道的人,岂能有如此定力!可见,最高的定境,不是压念不起,而是在现实人生的无住无着。

禅宗史上还有一则记载,有一婆子,搭了一个庵子,供养了一位僧人。多年之后,婆子心想:我供养了他这么多年,也不知他修行得怎样了。于是,婆子让一位妙龄侍女前去送饭。婆子嘱咐侍女道:送去饭之后,抱住这个僧人,然后,你问问他:“正那么时,感觉如何?”看他说些什么,回来告诉我。婆子是要考验一下这位僧人,看他是否转动得灵活自如。侍女把饭送到,然后,抱住这位僧人,问道:“正那么时,感觉如何?”这个僧人回答道:“枯木倚寒岩,三冬无暖气。”(《密庵和尚语录》。《大正藏》47册,第959页上。)也就是说,没有什么感觉,就象一段枯死的树木,在三九严寒的冬天,又靠在了一块冰冷的岩石上。这位僧人能够“坐怀不乱”,堪称定力超人,但是,修行的路子却走错了。他不在明心见性上下功夫,而是住在了“断灭空”里。“正那么时”,心光朗照,了了常明,动用如常,怎么是“枯木倚寒岩,三冬无暖气”呢?如果一个人的心灵状态,没有一点生机,就象“寒岩枯木”那样,那又怎样随缘教化众生呢?那又怎样展现佛家的大智慧呢?

在大乘佛教的境界上来看,死寂不动的心灵境界,依然是修行的岔路,也是《楞严经》中所说的五十种“阴魔”之一。所以,送饭的女子回来之后,把事情的经过原原本本地告诉了婆子,婆子听后,大骂这僧人道:“我二十年来,只供养了个俗汉!”于是,赶走僧人,烧毁庵子。这婆子却是个有眼目的人。

(三)析法空。析,即分析,层层地剖析。法,即事物,或称现象。析法,就是分析事物,分析现象,把它们一层层地剖析开来,一分为二,二分为四,四分为八,一直分析下去,分析到最后,达到所谓的“临近虚空”。在“临近虚空”这个层面上,没有任何实际存在的事物,一切皆空。这种析法空的方法,实际上是运用物理学的方法所获得的一种“空”观。运用这种方法,所获得的“空”观,其实,也不是真正的“空”。运用析法空的观念,影响我们对待世间相的态度,使我们放弃对虚幻现象的执着,这对于心性修养的某一个阶段来说,也是可以借鉴的,然而,这种“析法空”,却不是最后的那个“真空含妙有”的“空”。

(四)体法空。体,就是体会。体法空,就是体会到一切现象,外而客观现象,内而主观现象,都是刹那生灭的。过去的已过去,不可得。未来的还未来,更不可得。当下的不停留,刚说现在,已成过去,也不可得。所以,修习体法空的人,在他们的眼里,一切事物都是刹那生灭的,都是不可得的。这是还未登地的大乘菩萨所修的方法。他们虽然知道,一切现象都是刹那生灭的,都是不可得的,然而,他们却未曾见到,一切现象都是无相心体的显现,无相心体才是一切现象的本源。无相心体,本来一尘不染,无相心体,本来齐含万相。所以,还未悟得无相心体的大乘菩萨,虽有“色即是空”的见解,然而,他们依然还没有证悟到“万法的本源”,仍有“偏空之见”。

(五)妙有真空。妙有,也就是说,我们的心体,随缘能起种种妙用,见色闻声,思物想事,一切事相,皆是我们的无相心体所显现出来的。真空,也就是说,我们的无相心体,犹如明镜,本来就是空的。镜子里有再多的影相,这个镜子也是空的,也是一物也无的。我们的无相心体也是这样。虽然一物也无,然而,不妨随缘现相。如实地体证到这个心体与法相的统一,如实地发挥我们的心体的妙用,就是人生的大智慧,也是佛教的究竟了义之处。万法归宗,只归“心”宗。若另有所归,即是心外求法。心外求法,即是外道。

佛教文化的真正用意,就是要让人们如实地认识自己。这个“自己”,不是指人们的四大色身,也不是指人们的思想观念,而是指人们的能生万法的“无相心体”。在佛教里,这个“无相心体”,就是佛教里所说的每个人都具有的“如来智慧德相”。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悟道之后,由衷地感叹道:“奇哉!奇哉!此诸众生,云何具有如来智慧,愚痴迷惑,不知不见?我当教以圣道,令其永离妄想执着,自于身中,得见如来广大智慧,与佛无异。”(《大方广佛华严经》卷五十一。《大正藏》10册,第272页下-273页上。)这就是说,释迦牟尼佛与大地众生,同具这一“无相心体”。佛的无相心体,不比众生多一点;众生的无相心体,也不比佛少一点。人人都有这个无相心体,识得这个无相心体就是佛,迷却这个无相心体就是众生。佛要度众生成佛,就是要使众生如实地识得这个“无相心体”,如实地用得这个“无相心体”。除此之外,并无别目的。

我们可以再举几个例子来说明。譬如,一面镜子,镜子里面总是有镜相的,我们把镜面朝下,镜子里面就会有下面的影子;我们把镜子朝上,镜子里面就会有上面的影子;甚至我们把镜子包裹起来,镜子里面也会有包裹它的那个物的影子;即使我们把它放在没有一丝光线的地方,镜子里面也会有黑暗的影子。要想让镜子里面没有影子,那是绝对办不到的。我们的“心”也是这样。可是,我们只知道“心”中的影子——反映、思想、情感等等,然而,我们却不知道“心”这面镜子,所以,糊涂的人,迷却这面镜子,捕捉镜中影子,这就是“认幻当真”“舍本逐末”,佛教也称之为“颠倒”。

小乘佛教中的声闻、缘觉,还没有证悟到“真妄不二,体用一如”的真如实相,所以,他们总是想方设法,试图把这面“心镜”藏起来,使其免受尘世的污染,结果,进入了寂灭无想的境界。他们不知道,这种寂灭无想的境界,也是“心镜”中的一种“影子”,就象拿块黑布包住镜子,镜子里也不是没有了影子。舍有取空的这种禅定实践,只能算作修行的某一阶段上的事,而不是佛家的大智慧。这样对待镜子,镜子就失去了它作用。这样对待自己的心灵,自己的心灵也就失去了它的作用。只有让我们的心灵,随缘起妙用,这样,才是佛家所说的大智慧。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