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座上宾到阶下囚,三国后期,为何投降变得如此艰难?
你看,在那个乱世之中,投降根本就不是什么丢人的事,反而是一种明智的选择。毕竟,识时务者为俊杰嘛!
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情况发生了变化。经过多年的征战,魏蜀吴三国逐渐形成,各自的势力范围和政治立场也更加清晰。投降不再像以前那样随意,毕竟,你投降了敌国,就等于背叛了自己的国家,这在当时的人们看来,是不可饶恕的。
再加上儒家思想的传播,“忠义”观念逐渐深入人心,人们开始重视对君主的忠诚,将投降视为一种耻辱。像姜维,他投降钟会后,蜀汉百姓就对他颇有微词,认为他背叛了蜀汉,不配再被称作忠臣义士。
那为什么于禁投降关羽后,会遭到曹丕的蔑视呢?
这就要说到于禁的特殊身份了。他是曹操的五子良将之一,是曹操的心腹爱将,地位和影响力远高于一般的武将。他的一举一动,都代表着曹魏集团的形象。
再看看他投降的背景。那是樊城之战,于禁率领七军去救援曹仁,结果却被关羽水淹七军,全军覆没,于禁也被迫投降。你想想,堂堂五子良将,竟然败给了关羽,还当了俘虏,这对曹魏集团来说,是多么大的耻辱啊!
所以,当曹丕继位后,他为了维护曹魏集团的尊严,就故意羞辱于禁。他先是把关羽的首级送还给于禁,让他去祭拜曹操的陵墓。结果,于禁在陵墓中看到了壁画,上面描绘了关羽战胜他的场景,于禁羞愧难当,最终病死了。
说到底,于禁的悲剧,既是个人命运的悲剧,也是时代变迁的悲剧。在乱世之中,武将们为了生存和发展,不得不做出各种选择,但他们的选择往往受到时代背景和个人际遇的影响。
在我看来,三国前期,投降是乱世之中的生存之道,无可厚非。毕竟,谁不想活着呢?
但到了后期,随着政治环境和社会观念的变化,投降逐渐被视为一种耻辱。人们开始重视“忠义”,认为背叛君主是不可饶恕的罪过。
于禁的悲剧,是个人的不幸,也是时代的悲哀。他就像一面镜子,反映了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也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复杂和命运的无常。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