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是什么?
发热是什么?
发热(fever),俗称「发烧」,即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
正常人的体温受体温调节中枢所调控,并通过神经、体液因素使产热和散热过程呈动态平衡,保持体温在相对恒定的范围(生理范围)内波动。
而在发热期间,下丘脑体温「调定点」由「正常体温」上调至发热的体温水平,类似于室内空调重新设置到一个更高的温度水平,以使房间的室温升高。
正常体温是多少 ?
正常人体温一般为 36~37 ℃ 左右,不同的测量方法,其体温正常范围略有不同。正常体温在不同个体之间略有差异,且机体在内、外因素的影响下稍有波动,但波动范围一般不超过 1 ℃。
时间:一天中,清晨体温偏低,下午体温偏高。
活动:剧烈运动、劳动后、进餐后体温可略有升高。
年龄:儿童、青少年的体温略高于成年人,老年人群体温相对低于青壮年。
性别:女性平均体温略高于男性。女性在特殊时间,如经期、妊娠期时体温高于正常时期。
环境:炎热天气、室温过高等也可导致体温升高。
体温低于正常是低烧吗?
体温低于正常范围(≤ 35 ℃)时并不是叫「低烧 / 低热」,正确应称为体温过低或低体温,见于休克、严重营养不良、甲状腺功能减退、低血糖昏迷等情况。
另外,婴幼儿感染发热消退后的恢复期间也会因出现 1~2 天的体温偏低(35.1~36 ℃),属于正常现象。
怎么正确测量体温?
常见的测量体温方法包括额温、耳温、腋温、口温和直肠温度,其中额温、耳温、腋温容易测量,但准确性不如口腔和直肠温度。
发热是指体温超过多少 ?
医学上通常把正常体温定义在 36~37 ℃ 左右,因为测量工具和方法不同会有所差异,所以以某个固定体温值定义发热过于绝对。
而根据测量部位、方法不同,口腔温度正常范围一般在 36.3~37.2 ℃,直肠温度(肛温)一般比口腔高 0.3~0.6 ℃,腋窝温度比口腔温度低 0.2~0.4 ℃ 。
目前大多数医学研究采用肛温 ≥ 38 ℃ 为发热;而临床工作中通常采用肛温 ≥ 38 ℃ 或腋温(耳温) ≥ 37. 5 ℃ 定义为发热。
有研究显示年轻成人口腔温度正常上限,在早上为 37.2 ℃,全天为 37.7 ℃。
所以上午口腔温度高于 37.2 ℃,或下午口腔温度高于 37.7 ℃ 可考虑为发热。
根据《诊断学》教材、「中国儿童发热指南」及 UTD 参考文献,我们整理了一份相对全面的「人体温度表」:
而我们常测的「额温」和「耳温」,因影响因素多,无标准参考范围,研究得来的数据相互矛盾,可比肛温高,也会比肛温低。
但临床用于发热筛查、动态监测和简单评估,习惯参考「腋温」发热标准。不建议用于制定某些临床决策检查。
根据这个标准,如发现自己有发热症状,也不必过于担心,因为还有很多特殊因素,会导致体温上升。
发热怎么分类?
发热根据温度的高低可分为(口腔温度):
低热: 37.3~38 ℃;
中等度热: 38.1~39 ℃;
高热: 39~41 ℃;
超高热: 41 ℃ 以上。
但需要强调的是,发热的人自己是否感觉不舒服比体温度数更重要。
发热和过热怎么区别?
发热需要和过热鉴别。
发热是中枢体温调定点上升而体温跟着上升。
而过热即是人的体温升高了,但中枢体温调定点没有升高。类似于空调设定了 26 ℃,但因为其它影响,导致环境温度超过了这个温度。
发热因为是由中枢调控的,体温通常不会致命性升高,退热药有效。
而过热的体温上升不受控制,体温上升远超散热的能力,可导致危险的体内高温,退热药往往无效,需要物理降温。
通过外源性热暴露和内源性产热两种机制,引起过热的疾病, 包括热射病综合征(中暑)、某些代谢性疾病以及干扰体温调节药物的作用。
婴儿捂热综合征也属于过热,常常导致新生儿、婴儿生命危险。